元素的基本信息
元素符号:Al
原子序数:13
中文名称及拼音:铝 lǚ
英文名称:Aluminium
相对原子质量:26.982
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:[Ne]3s23p1
重要的同位素及其天然丰度: 27Al 100%
常见的同素异形体:
地壳中的含量(mg·kg-1):8.23×104
海洋中的含量(mg·L-1):2×10-3
是否生命必需元素:
人体中的含量(g,按照体重70kg计):0.061
人体中含量占体重百分数(%):0.00009
常见氧化态:0,+3
元素电负性:1.61
原子半径(pm):143.1(CN=12)
离子半径(pm):39(Al3+,CN=4),53.5(Al3+,CN=6)
元素第一电离能(kJ·mol-1):577.54
元素第一电子亲和能(kJ·mol-1):41.762

单质的基本物理量
化学式:Al
熔点(°C):660.323
沸点(°C):2519
密度(g·cm-3):2.70
比热容298.15K(mol-1·K-1):24.2
熔化热(kJ·mol-1):10.71
汽化热(kJ·mol-1):294
注:在其沸点2519℃时的数据
原子化焓(kJ·mol-1):330.9±4.0
单质的热力学数据
化学式:Al
标准摩尔生成焓(kJ·mol-1):
0(s),330.0(g)
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(kJ·mol-1):
0(s),289.4(g)
标准摩尔熵(J·mol-1·K-1):
28.3(s),164.6(g)
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
常见的存在形式:硅铝酸盐、硬水铝石、水铝石。
常见存在形式的化学式:A(x/q) [(AlO2)x (SiO2)yn(H2O)(A = K+,Na+,Ca2+,Ba2+,Sr2+),Al2O3·H2O,AlO(OH)
主要存在地:澳大利亚、几内亚、巴西、加拿大、印度,我国铝资源主要分布于山西、贵州、广西和河南等地。
其他
电极反应与标准电极电势:
电极反应 E/V
Al3+ + 3e- ⇌ Al -1.676
Al(OH)3 + 3e- ⇌ Al + 3OH- -2.30
[Al(OH)4]- + 3e- ⇌ Al + 4OH- -2.310
H2AlO-3 + H2O + 3e- ⇌ Al + 4OH- -2.33
[AlF6]3- + 3e- ⇌ Al + 6F- -2.069

某些化合物沉淀Ksp:
金属离子 阴离子 Ksp
AsO3-4 1.6×10-16
OH- 1.3×10-33
Al3+ PO3-4 9.84×10-21
Se2- 4×10-25
S2- 2×10-7


某些配位化合物K:
金属离子 配体 log K1 log K2 log K3 log K4 log K5 log K6
Al3+ F- 6.10 11.15 15.00 17.75 19.37 19.84
OH- 9.27 33.03

元素发现简史
发现时间、发现者:

1825年 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(Hans Christian Ørsted)

命名时间、命名者:

1808年 英国化学家戴维(Humphry Davy)

命名的意思:

源于明矾的拉丁语alum。

发现简史:

铝在地壳中的含量其实很丰富,而且人类很早就使用含铝的黏土制作陶器。18世纪末期科学家已经意识到氧化铝中含有一种金属,但很难提取出来。

1808年,英国化学家戴维(Humphry Davy)成功通过电解获得钾和钠单质,他希望通过相同的办法得到明矾土中的金属,但没有成功,不过他先行将这种明矾土中的元素命名为Aluminium。

1825年,发现电生磁现象的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(Hans Christian Ørsted)在加热条件下用金属钾还原氯化铝得到了不纯的铝单质。两年之后,德国化学家维勒(Friedrich Wöhler)改进了奥斯特的方案,用金属钠代替金属钾得到了更为纯净的铝。由早期手段制备所得的铝价格非常昂贵,欧洲贵族一度将其视若珍宝。

到了19世纪末,电力变得更加廉价,同时人们发现冰晶石(六氟铝酸钠,Na3AlF6)的加入可降低氧化铝的熔点。因此,电解熔融氧化铝和冰晶石混合物可廉价地制备大量的铝,这种方法沿用至今。

参考文献
[1] [2019-10-31].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Aluminium#History.
[2] [2019-10-31]. https://www.rsc.org/periodic-table/element/13/Aluminium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