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极反应 | E ⊖/V |
---|---|
K+ + e- ⇌ K | -2.931 |
金属离子 | 阴离子 | K⊖sp | 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[PtBr6]2- | 6.3×10-5 | ||||
[PdCl6]2- | 6.0×10-6 | ||||
[PtCl6]2- | 7.48×10-6 | ||||
[PtF6]2- | 2.9×10-5 | ||||
[SiF6]2- | 8.7×10-7 | ||||
K+ | [ZrF6]2- | 5×10-4 | |||
IO-4 | 3.74×10-4 | ||||
ClO-4 | 1.05×10-2 | ||||
[Co(NO2)6]3- | 2.2×10-11 | ||||
[B(C6H5)4]- | 2.2×10-8 | ||||
[UO2AsO4]- | 2.5×10-23 | ||||
[UO2(CO3)3]4- | 6.3×10-5 |
1807年 英国化学家戴维(Humphry Davy)
命名时间、命名者:1807年 英国化学家戴维(Humphry Davy)
命名的意思:源于钾的来源——potash(草木灰)。元素符号源于拉丁语kalium,即草木灰。
发现简史:
19世纪以前的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草木灰中的钾草碱(碳酸钾)非常稳定,难以将其中的金属还原出来。然而,法国科学家拉瓦锡(Antoine Lavoisier)却并未将钾草碱、苏打等物质列为“不能被分解的化合物”。
1800年,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(Alessandro Volta)发明出“电堆”,这是一种早期电池。稳定的电源使得化学家们可以拓展各种氧化还原反应,开辟了研究元素和化合物的新路径。
这两件事情启发了英国化学家戴维(Humphry Davy),他相信借助电解这一新方法应该会有新的发现,并决定从“稳定的”钾草碱入手研究。
新领域的探索之路布满荆棘。戴维采用250对金属板,设计并研制了当时最大的电堆,以获得强大的电流和极高的电压。他选择先电解苛性钾(氢氧化钾)饱和溶液。然而电源一接通,电极上产生的只是一堆气泡。显然,电流只是分解了水。
戴维改进实验方案,他将电极上连一个勺子,勺中放入熔融的苛性钾,但一通电,出现了剧烈燃烧的淡紫色火苗,再无他物。难道是反应温度太高,导致产物一生成便燃烧了?
于是,戴维与助手们优化实验条件,小心翼翼地将吸潮的苛性钾置于铂制器皿中,用导线将其与电堆相连。通电后,苛性钾慢慢熔化, 戴维发现,阴极上出现了具有金属光泽的、酷似水银的微粒,有的颗粒一旦生成便上浮,接触了空气便燃烧了起来,产生淡紫色的火焰;有的颗粒表面慢慢覆盖了一层白膜。后来,戴维将潮湿的苛性钾置于密闭的容器中,终于得到了银白色的金属。这种金属颗粒若投入水中,会在水面上急速转动,发出咝咝声,并燃烧发出紫色火焰。戴维将这一新发现的元素命名为Potassium,源于草木灰的英文单词potash。
钾是第一个通过电解的方式分离出来的元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