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极反应 | E ⊖/V |
---|---|
Mn2+ + 2e- ⇌ Mn |
-1.185 |
Mn3+ + e- ⇌ Mn2+ |
1.542 |
MnO2 + 4H+ + 2e- ⇌ Mn2+ + 2H2O |
1.224 |
MnO-4 + e- ⇌ MnO2-4 |
0.558 |
MnO-4 + 4H+ + 3e- ⇌ MnO2 + 2H2O |
1.679 |
MnO-4 + 8H+ + 5e- ⇌ Mn2+ + 4H2O |
1.507 |
MnO-4 + 2H2O + 3e- ⇌ MnO2 + 4OH– |
0.595 |
MnO-4 + 4H2O + 5e- ⇌ Mn(OH)2+ 6OH– | 0.340 |
MnO2-4 + 2H2O + 2e- ⇌ MnO2 + 4OH– |
0.600 |
Mn(OH)2 + 2e- ⇌ Mn + 2OH- |
-1.56 |
Mn(OH)3 + e- ⇌ Mn(OH)2 + OH- |
0.15 |
金属离子 | 阴离子 | K⊖sp | 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L(邻氨基苯甲酸锰) |
1.8×10-7 |
||||
AsO3-4 |
1.8×10-29 |
||||
CO2-3 |
2.34×10-11 |
||||
Fe(CN)-6 |
8.0×10-13 |
||||
Mn2+ |
IO3- |
4.37×10-7 |
|||
OH- |
1.9×10-13 |
||||
C2O2-4 |
1.7×10-7 |
||||
L (8-羟基喹啉) |
2.0×10-22 |
||||
SeO2-3 |
1.3×10-7 |
||||
S2-(无定形) |
2.5×10-10 |
||||
S2-(结晶) |
2.5×10-13 |
金属离子 | 配体 | log K1 | log K2 | log K3 | log K4 | log K5 | log K6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NH3 | 0.8 | 1.3 | |||||
Mn2+ | Cl- | 0.96 | |||||
F- | 5.48 | ||||||
OH- | 3.90 | 8.3 |
1774年 瑞典化学家约翰·格特利布·加恩(Johan Gottlieb Gahn)
命名时间、命名者:1774年 瑞典化学家约翰·格特利布·加恩(Johan Gottlieb Gahn)
命名的意思:源于软锰矿的产地——土耳其的Manganesia地区。
发现简史:
锰是地壳中广泛分布的元素之一,早在约3万年前的法国拉斯科区的史前洞穴壁画中,发现有作为颜料的锰的氧化物(软锰矿,成分二氧化锰)。中世纪时期,软锰矿更多地被用于玻璃制造。
1740年,德国的玻璃和瓷器制造专家约翰·海因里希·波特(J.H.Pott)对软锰矿进行了化学研究,认为其中含有一种与铝矾土相似的金属氧化物。由此,他能够制造高锰酸钾(KMnO4),这是已知最强的氧化剂之一。
1771—1774年期间,瑞典化学家舍勒(Carl Wilhelm Scheele)对软锰矿进行了研究,将软锰矿与盐酸作用得到氯气,与不同的酸、碱反应得到各种不同颜色的锰酸盐,并进一步指出软锰矿是一种特色的金属氧化物,但其没能从中分离出金属锰。他求助于他的朋友——瑞典化学家和矿物学家约翰·格特利布·加恩(Johan Gottlieb Gahn)。1774年,加恩将软锰矿和木炭及油一起加强热,首次分离出了金属锰,但这种金属锰的纯度不高。
然而,1771年在维也纳的一位学生Ignatius Kaim撰写的论文中已经描述了金属锰的制得。其在文中叙述:加热软锰矿和黑色熔剂,得到一种蓝白色有脆性的金属,其具有无数不同形状的发光表面,由蓝到黄。他认为这种金属不同于铁,可能是制得了锰,但这一研究报告并没有引起当时化学家们的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