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极反应 | E ⊖/V |
---|---|
Li+ + e- ⇌ Li |
-3.0401 |
1817年 瑞典化学家阿韦德松(Johan August Arfwedson)
命名时间、命名者:1817年 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(Jöns Jakob Berzelius)
命名的意思:源于希腊语lithos(石头),因为锂是从透锂长石中发现的。
发现简史:
18世纪90年代,巴西化学家、政治家席尔瓦(JozéBonifáciodeAndralda e Silva)在瑞典于特(Utö)岛上的一个矿井中首次发现了锂矿物——透锂长石(LiAlSi4O10)。他观察到,当将这种矿石扔到火上,会产生明亮的深红色火焰。
1817年,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(Jöns Jakob Berzelius)的学生阿韦德松(Johan August Arfwedson)在分析透锂长石时发现新元素的存在。该元素应是一种新的碱金属元素,比钠元素更轻;所形成的部分化合物类似于钠和钾的化合物,但其碳酸盐和氢氧化物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,碱性较低。贝采里乌斯将该碱性物质命名为“lithion/lithina”,取自希腊语lithos(石头),以反映该物质是在固体矿物中发现的,不同于植物灰烬中发现的钾或是在动物体内发现的钠。
随后,阿韦德松发现该元素也存在于矿物锂辉石和锂云母中。1818年,德国化学家格梅林(Christian Gmelin)首次发现锂盐的火焰呈明亮的深红色。然而,阿韦德松和格梅林均未能成功分离得到锂单质。
1821年,英国化学家布兰德(William Thomas Brande)通过电解氧化锂(Li2O)获得了金属锂,并进一步研究了一些锂盐(如氯化锂),推测了氧化锂中含有55%的金属元素,估算了锂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9.8(现在值6.94)。
1855年,德国化学家本生(Robert Bunsen)和英国化学家马提生(Augustus Matthiessen)通过电解氯化锂制得了大量的金属锂。1921年,德国金属公司(Metallgesellschaft AG)采用了该方法,电解氯化锂和氯化钾的混合物,揭开了锂商业生产的序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