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电极反应 | E ⊖/V | 
|---|---|
| Y3+ + 3e- ⇌ Y | -2.373 | 
| 金属离子 | 阴离子 | K⊖sp | |||
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 CO2-3 | 1.03×10-3 | ||||
| C2O2-4 | 5.3×10-29 | ||||
| Y3+ | F- | 8.62×10-21 | |||
| IO-3 | 1.12×10-10 | ||||
| OH- | 1.00×10-22 | 
| 金属离子 | 配体 | log K1 | log K2 | log K3 | log K4 | log K5 | log K6 | 
|---|
|  | Br- | 1.32 |  |  |  |  |  | 
|  | F- | 4.81 | 8.54 | 12.14 |  |  |  | 
| Y3+ | OH- | 5.0 |  |  |  |  |  | 
|  | S2O2-7 |  | 9.7 |  |  |  |  | 
|  | SO2-4 | 3.47 |  |  |  |  |  | 
1794年 加多林(Johan Gadolin)
命名时间、命名者:1794年 加多林(Johan Gadolin)
命名的意思:源于最初发现钇矿石的产地——瑞典斯德哥尔摩附近的伊特比村庄(Ytterby)。
发现简史:
            1787年,卡尔·阿伦尼乌斯(Karl Arrhenius)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附近的伊特比村庄(Ytterby)的一个旧采石场遇到了一块不寻常的黑色岩石。 他认为他找到了一种新的钨矿物质,并将标本传递给芬兰的加多林(Johan Gadolin)。 1794年,加多林宣布它包含一个新的“泥土”,占其质量的38%。 它被称为“泥土”是因为它是氧化钇,在将其用木炭加热后也没能进一步还原。
          
            1828年,弗里德里希·维勒(Friedrich Wöhler)通过将氯化钇与钾反应第一次成功分离出金属钇。然而,钇中仍然隐藏着其他元素。
          
            1843年,瑞典化学家卡尔·古斯塔夫·莫桑德(Carl Gustav Mosander)更彻底地研究了氧化钇,发现它由三种氧化物组成:白色的氧化钇、黄色的氧化铽和粉红色的氧化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