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极反应 | E ⊖/V |
---|---|
Ba2+ + 2e- ⇌ Ba | -2.912 |
Ba2+ + 2e- ⇌ Ba(Hg) | -1.570 |
Ba(OH)2 + 2e- ⇌ Ba + 2OH- | -2.99 |
金属离子 | 阴离子 | K⊖sp | 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AsO3-4 | 8.0×10-51 | ||||
BrO-3 | 2.43×10-4 | ||||
CO2-3 | 2.58×10-9 | ||||
CrO2-4 | 1.17×10-10 | ||||
[Fe(CN)6]4- | 3.2×10-8 | ||||
F- | 1.84×10-7 | ||||
[SiF6]2- | 1×10-6 | ||||
HPO2-4 | 3.2×10-7 | ||||
OH- | 2.55×10-4 | ||||
IO-3 (H2O) | 4.01×10-9 | ||||
MoO2-4 | 3.54×10-8 | ||||
Ba2+ | NbO-3 | 3.2×10-17 | |||
NO-3 | 4.64×10-3 | ||||
C2O2-4 | 1.6×10-7 | ||||
C2O2-4 (H2O) | 2.3×10-8 | ||||
MnO-4 | 2.5×10-10 | ||||
ReO-4 | 5.2×10-2 | ||||
PO3-4 | 3.4×10-23 | ||||
P2O2-7 | 3.2×10-11 | ||||
SeO2-4 | 3.4×10-8 | ||||
SO2-4 | 1.08×10-10 | ||||
SO2-3 | 5.0×10-10 | ||||
S2O2-3 | 1.6×10-5 |
金属离子 | 配体 | log K1 | log K2 | log K3 | log K4 | log K5 | log K6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IO-3 | 1.05 | ||||||
Ba2+ | NO-3 | 0.92 | |||||
P2O4-7 | 4.6 |
1774年 瑞典化学家舍勒(Carl Wilhelm Scheele)
1808年 英国化学家戴维(Humphry Davy)
命名时间、命名者:1808年 英国化学家戴维(Humphry Davy)
命名的意思:源于baryta(重晶石)。
发现简史:
1600年代初,意大利博洛尼亚的制鞋工人卡西奥劳罗(Vincenzo Casciarolo)发现了一些特别的鹅卵石。如果白天加热,它们将在夜间发光。这是矿物重晶石(硫酸钡,BaSO4)。
1774年,瑞典化学家舍勒(Carl Wilhelm Scheele)发现重晶石中含有一种未发现的新元素,但无法分离提纯这种元素,只能得到它的氧化物,即氧化钡。同一时期的法国科学家拉瓦锡(Antoine Lavoisier)等人也知道氧化钡的存在。另外同在18世纪,英国矿物学家威廉·威瑟林(William Withering)在坎伯兰(Cumberland)的一个铅矿中发现了另一种奇怪的重矿物,而且显然不是铅矿石,他将其称为毒重石,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钡(BaCO3)。
使用炭冶炼的常规方法,硫酸盐和碳酸盐都不能得到金属单质。英国伦敦皇家研究所的化学家戴维(Humphry Davy)于1808年通过电解熔融的氢氧化钡得到了钡单质,使用了与钙类似的命名方法,用重晶石(baryta)的名称加上表示元素的后缀-ium来命名钡(Barium)。但因为戴维依然是从汞齐中得到的金属钡,此时他得到的金属钡的纯度不高。
之后,光谱分析的奠基人德国化学家本生(Robert Bunsen)通过电解氯化钡和氯化铵的熔融混合物获得了纯净的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