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极反应 | E ⊖/V |
---|---|
Bi+ + e- ⇌ Bi | 0.5 |
Bi3+ + 3e- ⇌ Bi | 0.308 |
Bi3+ + 2e- ⇌ Bi+ | 0.2 |
Bi+ 3H+ + 3e- ⇌ BiH3 | -0.8 |
[BiCl4]- + 3e- ⇌ Bi + 4Cl- | 0.16 |
Bi2O3 + 3H2O + 6e- ⇌ 2Bi + 6OH- | -0.46 |
Bi2O4 + 4H+ + 2e- ⇌ 2BiO+ + 2H2O | 1.593 |
BiO+ + 2H+ + 3e- ⇌ Bi + H2O | 0.320 |
BiOCl + 2H+ + 3e- ⇌ Bi + Cl- +H2O | 0.1583 |
金属离子 | 阴离子 | K⊖sp | 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AsO3-4 | 4.43×10-10 | ||||
OH- | 6.0×10-31 | ||||
I- | 7.71×10-19 | ||||
OBr3- | 3.0×10-7 | ||||
OCl3- | 1.8×10-31 | ||||
Bi3+ | O(OH)3- | 4×10-10 | |||
O(NO3)3- | 2.82×10-3 | ||||
O(NO2)3- | 4.9×10-7 | ||||
O(SCN)3- | 1.6×10-7 | ||||
PO3-4 | 1.3×10-23 | ||||
S2- | 1×10-97 |
金属离子 | 配体 | log K1 | log K2 | log K3 | log K4 | log K5 | log K6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Br- | 4.30 | 5.55 | 5.89 | 7.82 | 9.70 | ||
Bi3+ | Cl- | 2.44 | 4.7 | 5.0 | 5.6 | ||
OH- | 12.7 | 15.8 | 35.2 | ||||
NO-3 | 1.26 |
15—16世纪 发现者不详
命名时间、命名者:1757年 英国化学家日夫鲁瓦(C.J.Geoffroy)
命名的意思:词源不确定,一种可能是来自阿拉伯文双西米德语,意思是“具有锑的性质”;另一种可能是源自十六世纪中叶新语的德语单词weißeMasse或wismuth(“白色物质”)翻译成的拉丁文bismuthum。而英文名Bismuth是由英国分析化学家C.J.Geoffroy确定铋为一种元素后借用德语的bismuthum得到的。
发现简史:
金属铋自古以来就广为人知,是人类最早发现利用的金属之一,但是长时间以来,由于铋的性质和铅、锡相似,经常被人们混为一谈,铋的发现已经无从考证,大概是公元1400年左右一位炼金术士发现的,炼金术时代的矿工们把铋称作"正在制造的银"。另外公元1500年左右,在南美的印加帝国,铋已经被作为合金金属使用。
直到16世纪,德国科学家、被誉为“矿物学之父”的阿格里科拉(Georgius Agricola)才指出:铋与锡、铅不同,是一种独特的金属。
1737年,赫罗特(J.Hellot)用火法分析钴矿时得到铋单质,但他未能研究清楚其性质。直到1757年英国化学家日夫鲁瓦(C.J.Geoffroy)进行一系列研究后,才将铋定为一种元素并命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