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极反应 | E ⊖/V |
---|---|
Ni2++ 2e-⇌ Ni |
-0.257 |
Ni(OH)2+ 2e-⇌ Ni + 2OH- |
-0.72 |
NiO2+ 4H+ + 2e-⇌ Ni2++ 2H2O |
1.678 |
NiO2+ 2H2O + 2e-⇌ Ni(OH)2+ 2OH- |
-0.490 |
金属离子 | 阴离子 | K⊖sp | 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AsO3- 4 | 3.1×10-26 | ||||
|
|
CO2- 3 | 1.42×10-7 | ||
|
|
OH-(新生成) | 5.48×10-16 | ||
|
Ni2+ |
IO3- | 4.71×10-5 | ||
|
|
C2O2- 4 | 4×l0-10 | ||
|
|
PO3- 4 | 4.74×10-32 | ||
|
|
S2-(α) | 3.2×10-19 | ||
|
|
S2-(β) | 1.0×10-24 |
金属离子 | 配体 | log K1 | log K2 | log K3 | log K4 | log K5 | log K6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
NH3 |
2.80 | 5.04 | 6.77 | 7.96 | 8.71 | 8.74 |
Ni2+ |
CN- |
|
|
|
41.4 |
|
|
|
SCN- |
1.18 | 1.64 | 1.81 |
|
|
|
|
OH- |
4.97 | 8.55 | 11.33 |
|
|
|
1751年 瑞典化学家Axel Fredrik Cronstedt
命名时间、命名者:1751年 瑞典化学家Axel Fredrik Cronstedt
命名的意思:源于德语kupfernickel(假铜、骗人的铜)。
发现简史:
早在公元前200年,一种叫做白铜的锌镍合金就在我国使用,并输送到欧洲国家。
17世纪末,镍砷矿开始被欧洲人注意,当时德国人用这种矿石制造青色玻璃,采矿工人称它为kupfernickel,意为“假铜、骗人的铜”。也就是说,把镍砷矿看成是一种含假铜和砷的矿物。
瑞典化学家Axel Fredrik Cronstedt在研究这种矿物时,发现将铁片浸放在其酸性溶液里却没有铜被置换出来,而当他用火煅烧这种矿石并用木炭还原,则得到少量具有磁性的白色金属。1751年,他发表研究报告,认为这是一种新金属,并称之为nickel。这也是镍的拉丁名称niccolum和元素符号Ni的来源。Cronstedt的研究受到了法国一些化学家的质疑,他们认为这种白色金属是钴、砷、铁和铜的混合物。直到1775年,瑞典化学家Torbern Bergman经过反复焙烧矿石,利用多种试剂多次提纯获得纯净的镍,证明它与钴、砷、铁和铜的合金不同,
Cronstedt发现的镍才得到公认。